close

沒人才?工作環境才是主因


    近來許多企業大老紛紛感嘆企業找不到肯實作的技術人才,討論到最後總會得出兩個結論:「技職教育萎縮」和「年輕人不肯吃苦」。看完這篇報導之後,我認為上述的觀點只說對了一半。


    「技職教育萎縮」和廣設大學政策有關,只要參加學測考試就有大學念,讓年輕的一輩不去認真思考自己適不適合念大學,再加上師長灌輸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讓年輕人認為念大學是唯一的出路,就連原先技職體系的學生也以科大為目標,能不能學到技術是其次,總之考上大學就對了。


    企業本身除了賺錢,其實還肩負了社會責任。當國家政策的偏差讓人才出現斷層,企業老闆不應該只向政府、媒體喊話,既然知道台灣技職體系不夠健全,就更應該拿出具體作為。提供技職生實習環境、開設人才培訓班、或是成立企業附屬的技職學校才是應有的積極作法。政府、學校有義務替國家培育人才,但企業不能只貪圖「現成人力」,應該擔任輔助的角色才能開創雙贏局面。


    前幾天看到電視節目正在介紹德國汽車工廠,印象中工廠應該是昏暗、嘈雜、滿地油污,工人穿著骯髒的衣服揮汗工作。不過節目中的畫面完全顛覆我對工廠的印象,畫面中的工廠明亮、寬敞、地面沒有油污,各項機械設備都有足夠的安全設施,工人穿著整齊、乾淨的制服和井然有序的工作著。工作環境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改善;反觀一些台灣的工廠,不論是工廠環境或是薪資待遇幾乎都還停留在10年前的水準。台灣的企業不該總是喜歡檢討政府、責怪勞工、抱怨大環境,卻不懂得反求諸己。如果企業本身只想壓低成本,不去思考如何改善工作環境,就算有再好的人才也不見得留得住!


    台電、台鐵有很多職缺都是技術和勞力性的工作,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考生爭相報考?因為相較於一般私人企業,國營事業提供合理的薪資待遇、完整的訓練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我相信企業若能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和完善的職能培育制度,不愁沒有優秀的人才投入技術職場。


 


 


 


新聞原文:


陳秋郎︰年輕人吃不了苦 台灣就會苦


企業找不到肯實作人才


記者蔡乙萱/專題報導


近來不少企業大老紛紛出面喊話,要重視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信錦(1582)董事長陳秋郎也頗有感觸,他感嘆說,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辛苦的技術工作多半「蹲不落去」,對於在工廠、機房等工作多半興致缺缺,造成台灣中、小企業面臨找不到肯實作的技術人才,只好紛紛出走海外,轉往培育海外技術人才。


黑手出身的他警告,若台灣下一代吃不了苦,那台灣未來就會很苦。


繼今年初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一席「大學虛榮心毀掉技職教育」的言論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上週在股東會後也喊話,台灣忽略了技職教育,應該要趕快面對現實,加強技職教育,以產生更多的創新,為台灣科技產業提高附加價值。


出身雲林虎尾的陳秋郎,小時候家庭環境艱苦,國中畢業即上台北新莊模具廠當學徒,直到23歲自己創業開公司,除積極培育模具師傅,自己也帶領業務團隊拓展海內外品牌客戶,長期過著沒有假日生活。


陳秋郎深耕模具、樞紐領域20多年,擁有扎實的藝匠技術,這是奠定信錦基礎發展的基礎,且持續進行核心技術升級,推升信錦成為全球顯示器樞紐龍頭霸主最終關鍵,儘管如此,陳秋郎仍常謙虛他是做黑手出身的人,這也是早一輩的台灣中、小企業主所具備的務實肯做精神。


技職體系培育專精人才


陳秋郎認為,早年大家生活不易,很多人在國小、國中畢業就會出外謀生,在工廠學一技之長,當時的技職體系培育比較像是跟著有技術的師傅學習實作經驗,從學徒一路培養成為專精人才,雖然很辛苦,但步步卻相當踏實。


之後台灣的教育體系也發展技職教育,主要藉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培育學生基礎實務的工作經驗,甚至學生在學或者畢業後,直接到實習的公司工作,也陸續培育不少優異人才,不過現在許多專科學校改制為大學,新世代的年輕人從小備受父母呵護,長大後想往舒適的工作環境發展也是理所當然。因此,辛苦的技術工作在常常不到人才後,企業主只能轉往中國、東南亞培養技術人才,這是需要注意的現象。


陳秋郎年輕時就上台北打拚,但認為教育真的具重要性,他每年都會在生日時提領跟歲數相同金額獎學金,捐贈給中、南部清寒學生,並捐贈學校作為擴建基金,同時也與台科大、大同大學等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共同培育年輕人才,為社會進一份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森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